据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发布的报告称,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,几乎没有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在
2015
年满足欧盟或日本
2015
年的油耗标准;大多数中国汽车制造商能满足美国
2012
年的标准,但很少有中国汽车制造商能满足美国
2015
年的标准。
据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介绍,在对
2012
年美国、日本、欧洲、中国销量前十车型的参数进行分析后发现,美国畅销车型以大排量、高功率、高扭矩车型为主,其畅销车平均油耗为
10.5L/100km
,整备质量为
1730kg
,平均排量达到了
3.3L
;而日本畅销车型则以低油耗的节能汽车为主,混合动力汽车广受欢迎,整备质量和排量也较低;同样地,欧洲畅销车型也普遍以低油耗、小排量车为主。
与上述地区
/
国家相比,中国畅销车型的油耗、整备质量均介于日欧和美国之间,分别为
6.9L/100km
和
1310kg
,平均排量和日欧相当,为
1.6L
。
然而,中国畅销车型在节能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薄弱。中国畅销车型中,仅少量车型应用了发动机气门技术、增压技术和其他节油技术。而日本畅销车型主要采用无极变速器,且日本畅销车型除采用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的同时,还采用启停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进行节油;欧洲车型除主要通过柴油内燃机技术提高燃料经济性外,部分车型也应用启停技术、增压技术及其他节油技术,是目前节油技术应用最多的地区。
中国、欧盟及日本的油耗标准都是基于车重,油耗标准随着车重增加而降低。而美国标准是基于脚印面积(四车轮之间的面积),油耗标准随着车身变大而降低。欧盟将于
2015
年后开始向以脚印面积为基础的标准过度。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第四阶段
2015
~
2020
油耗标准的研究。
由于中国车辆在车身、重量和马力方面远远小于美国轻型车,中国乘用车的平均油耗值仍然低于美国。如果将中国
2015
年燃油经济性标准换算成以车身尺度(脚印面积)为基础,则开始明显落后于美国
2015
年标准。
2012
年,中国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同比下降
2.3%
,其中国产车同比下降
2.2%
,进口车同比下降
5.1%
。在国产车中,合资品牌企业下降为
3.6%
,自主品牌企业非降反升,上升幅度为
1.0%
。自主品牌油耗上升主要与其产品向大型化、重量化方向发展有关。
自
2006
年以来,我国汽车平均油耗年均下降幅度比较缓慢,仅为
1.3%
。
2012
年,我国汽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
7.38L/100km
。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预测,照此发展,实现
2015
年
6.9L/100km
的目标问题不大,但要达到国家提出的
2020
年
5L/100km
的目标
,“十三五”期间需要持续平均每年下降
约
5
个百分点。